
科学课程体系动态分层+阶段培养
语文课程:落实基础板块,改变阅读习惯、增强答题能力,加强中考及自招答题的实战训练。
数学课程:加强分类讨论数、数形结合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及几何图形解题的判定和推理。对各重点高中的中考及自招典型试题进行实操演练。
英语课程:巩固主要语法知识点,扩大词汇量,掌握阅读、翻译、写作技巧,熟悉中考及自招的考试。
物理课程:梳理重点知识板块,加强知识点拓展练习,强化解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化学课程:学习初三各知识点内容,巩固并加强重点难点,训练灵活解题思路。
导与练中考总复习
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一、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
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6分?
三、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请问作者阐发的是什么人生道理??请用
四、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台湾作家林清玄是参禅的大师?本文也不例外?处处充满禅意?启发读者领悟生活的哲理。
E、为了能很好地揭示本文的主旨?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让人备受启迪。
误区
自己已经定型看书缺乏热情
-现象:
有些考生认为,就剩一个月了,自己的成绩已经定型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目前就是被动等待中考,心静不下来,也不认真看书。甚至有考生感到茫然,内心缺乏学习热情,被时间牵着走。
-专家观点:
现在正是激发斗志的时候。最后一个月,应该将中考重新梳理一遍,时间足够。每个学科最重要的考点再看一遍的时间刚好。
“现在最关键的是,让自己澎湃起来。”王浩建议,考生要做好迎战准备,让自己每天都在练习,都有小有收获,这样逐渐让自己兴奋起来。
误区
心情时有焦躁中考肯定会受影响
-现象:
有些考生现在会有一点焦虑,甚至焦躁,会出现看不进去书,一道题看很久,复习效率下降等现象,这让他们很害怕,觉得中考肯定受影响。
-专家观点:
“轻度焦虑很正常,不用过度担心。其实,与好的心理状态相比,更重要的是:答题状态!”
最后一个月,考生千万不能过紧,这样容易导致对题生厌、麻木,题拿过来看半天,反应不过来;也不能过松,不能让神经彻底松下来。要保持适度紧张。“最佳状态是,正常生活、学习的节奏,用正常心态,正常答题。”
误区
知识点复习差不多了
应该多做题
-现象:
临到中考前,一模、二模都已经结束了,部分考生会感觉知识点复习差不多了,应该多做题了,每天都做很多习题。甚至认为,做更多的题目,也许就会碰到中考试题,自己押题。
-专家观点:
“中考题原创居多,将来中考遇到的一定是新题。所以,你现在做的题,很难碰到中考题目。”现在考生最重要的能力,是知识迁移的能力,就是当你碰到新题目的时候,能从新题中分析出与你以往做过的哪些题目相近,从而把相关知识迁移出来。所以,现在做题的反思与回顾更为重要,否则做再多的题也没有用。
误区
最后一个月家长带孩子盲目补课
-现象:
最后一个月,有些家长不惜重金,不惜时间,给孩子找名师、专家补课,甚至请假参加一对一辅导等,希望可以为孩子提分。
-专家观点:
“不建议补课,尤其不建议盲目补课。如果明确知道孩子的弱项,比如哪一科的哪一部分知识点有不足,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请老师帮忙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很容易起反作用。”
王浩分析,补习过多课程,尤其最后一个月找新老师补习,容易打乱考生原有的答题思路。另外,许多考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想凭几堂课给孩子大面积提分是不现实的。“最后30天,应该是找准自己的问题所在,老师就可以帮你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