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员问题
知识体系一盘散沙,知识点之间无法联系结合,简单题变形复杂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知识点困难点不明确,抓不住核心知识,一通忙到头来成绩依然不见起色
知识点繁杂,知识点难度增加,学习如履薄冰,但成绩依然下滑
没有掌握学科背后逻辑,机械性学习,只能死记硬背,学习一片迷茫不知所措
辅导对策
规范学习内容及学习节奏,定时定点学习,帮助孩子约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课程内容紧跟学校进度,提炼精华,均为每个阶段孩子必须掌握的困难点
举一反三进行练习,让孩子掌握的不只是一个题的做法,而是一类题的解法
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整理,掌握难点模块知识架构,由浅入深,全面增强能力
备战高考三原则原则一: 知识的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
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消除误区和抢分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例如:设计《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时,首先从保障学生上线率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
即目标分解的思维主线;然后进入《高频考点》内容分析,技巧介绍,让学生按照科学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有效地训练。在具体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适当练习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高频考点》的理念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
最后,通过《高频考点》中高考实战题的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高频考点》在复习策略上,较好地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用精心的设计,打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帮助学生进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原则二:能力的整合
高考改革早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
在熟知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高频考点》立足于促进学生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
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这门课的灵魂。让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
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载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高频考点》是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组合,是搭建在考生与考题间的“人题界面”,是直接转化考生内在积累为应试能力的催化剂,理所当然地成为师生们共同关心和高度重视的成功理念。
高三生物备考策略
1.注重主干知识、生物模型知识和方法体系的梳理,重新编码复习内容。高考要求考生具有灵活的思维方式与较快的思维切换,因而二轮复习要寻找新的重组方式和切入角度,对原有知识信息进行再新编码,将已学知识融入到个人的记忆和经验体系中去,以保持复习的新颖度和兴趣。
例如,从一个免疫学案例入手,探究该疾病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病理分析、疾病预防及治疗等。
2.注重生物实验、探究、推理及图形转换能力的提高。生物实验考查主要集中在代谢遗传、调节和细胞等内容,实验、推理和评价是体现高考试题难度的主要题型。
复习时要将有关实验思想、实验原理、器材药品使用、实验步骤、结果分析及实验设计与有关知识复习结合起来。要重视典型探究实验的操作,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实验,通过这几个典型探究实验的操作与复习,掌握探究实验和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注重生物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内容的复习,如光合作用发现、生长素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等。
做好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比较,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如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抗原、抗体与淋巴因子,复制、转录与翻译,呆小症与侏儒症等。把复习反思与练习、自我提问结合起来,将隐藏在教材中的重要原理、规律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但“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越是临近高考,越要适当降低复习的难度,越要回归基础,回归教材,把书读薄读精。
4.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与生活体验,适当进行知识的引申和拓展复习。
生物能力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材料立意命题,这些试题大多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现代生物技术工程、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人体营养健康、免疫、工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的诺贝尔奖生物科技成果等。因而要关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国内外重大科技的新进展,拓宽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