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课程体系动态分层+阶段培养
语文课程:落实基础板块,改变阅读习惯、增强答题能力,加强中考及自招答题的实战训练。
数学课程:加强分类讨论数、数形结合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及几何图形解题的判定和推理。对各重点高中的中考及自招典型试题进行实操演练。
英语课程:巩固主要语法知识点,扩大词汇量,掌握阅读、翻译、写作技巧,熟悉中考及自招的考试。
物理课程:梳理重点知识板块,加强知识点拓展练习,强化解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化学课程:学习初三各知识点内容,巩固并加强重点难点,训练灵活解题思路。
备战高考三原则原则一: 知识的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
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消除误区和抢分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例如:设计《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时,首先从保障学生上线率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
即目标分解的思维主线;然后进入《高频考点》内容分析,技巧介绍,让学生按照科学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有效地训练。在具体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适当练习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高频考点》的理念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
最后,通过《高频考点》中高考实战题的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高频考点》在复习策略上,较好地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用精心的设计,打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帮助学生进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原则二:能力的整合
高考改革早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
在熟知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高频考点》立足于促进学生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
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这门课的灵魂。让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
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载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高频考点》是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组合,是搭建在考生与考题间的“人题界面”,是直接转化考生内在积累为应试能力的催化剂,理所当然地成为师生们共同关心和高度重视的成功理念。
进一步夯实基础
强调双基,强调基础,进一步坚持以本为本,在《考试说明》的范围内组织复习,面向基础题,面向中档题,面向高考题中的前110分;应静下心来梳理课本,加强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生物学中的一些结论性语言要读背默,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以本为本:
①读:首先是泛读即通读课本,在读的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用笔画下来。然后是精读: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精读各个知识点,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
②背:重要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方法等要背熟。
③默: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以确保准确无误,由此学会用生物学语言答题。
(2)形成网络:二轮复习应把三本书中的生物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归类、整理和提高,形成知识网络。应用脑图法、分支法形成自己知识网络图。
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
二是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NADPH、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C3C4植物、细胞质遗传、DNA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联结,或通过"具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