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课程体系动态分层+阶段培养
语文课程:落实基础板块,改变阅读习惯、增强答题能力,加强中考及自招答题的实战训练。
数学课程:加强分类讨论数、数形结合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及几何图形解题的判定和推理。对各重点高中的中考及自招典型试题进行实操演练。
英语课程:巩固主要语法知识点,扩大词汇量,掌握阅读、翻译、写作技巧,熟悉中考及自招的考试。
物理课程:梳理重点知识板块,加强知识点拓展练习,强化解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化学课程:学习初三各知识点内容,巩固并加强重点难点,训练灵活解题思路。
实际到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个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但在二轮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逻辑次序。
在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基本复习时,思维逻辑次序是正向的,即学习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实际的例证,加以剖析和验证,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对原理的认识,以及对技能应用的检验。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理论的运用上往往具有“相对集中性”,所涉及到的内容会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知识范畴内。
这一过程对于活化书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针对第二轮的复习设计,必须有案例分析。特别是综合性试题的选材设计在这个阶段是必须加入的,所选择的材料必须能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以训练学生可以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来解题。
这种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但常常不是基础教育的内容所能包容和驾驭的,为此,《高频考点》通过对材料的精要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各学科的领域内。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和理论间跳越。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计划
习题训练安排
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对于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由于我校每周安排一次理综测试,如果在课堂上习题的讲、练过多,将影响到专题的复习。所以根据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答题情况的分析,针对历年高考理综试题特点,教师有必要进行习题的精选、重编工作。
学校为各科订了数套综合模拟试卷,在二轮复习中全部完成十分困难;我们计划将试卷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选择出来,安排学生练习,并指导学生就审题、分析、解答三个过程逐一过关。
在每个专题复习中,选择历年高考题中综合性强、易答错的试题,集中分析评讲;针对学生答题不规范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解答高考题,根据高考题所给的标准答案,学生分析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之间差异,自己漏答、错答的原因;师生共同评价高考题答案的准确性、规范性,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得分能力。
在习题课的安排上,将历年高考题按照不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有计划地集中选择某一类型的试题集中分析讲解,如信息题、图表、数据、曲线题、实验题等,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题型,如何进行分析、判断;
如有效信息的提取、曲线升幅度、斜率变化特点、曲线拐点的含义等;习题课还要解决学生审题不仔细的毛病,特别对试卷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题,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答题,要注意题中信息的变化(如2004年上海高考题38题纵坐标不是常见的细胞DNA含量,而是每条染色体DNA的含量);习题课安排在相应专题之后,如曲线题安排在对植物生命的认识专题,信息题安排在生态学专题。
二轮专题复习结束后,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师生要从综合、模拟题中走出来;学生要回归教材,要求学生找出做过的试卷,温习“错题”,查缺补漏,教师随堂指导,可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一般不再进行统一测试,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轻松应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