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问题:先诊断后上课,找到学科症结是关键
规划目标:结合测评结果, 分数差距制定阶分数差距制定阶
定制方案:根据提升目标,学科弱项制定专属学习方案
匹配师资:根据学员情况匹配筛选出更适合孩子的老师
跟踪辅导:课前教案调整中查漏补缺课后陪读答疑
实时反馈:阶段性学习反馈,老师定期和家长沟通学习状况
高考“集结号” 为进入备战状态的学子支招
老师:吃透教材,夯实基础
对于备考生应该如何学习这一问题,东北育才中学原教学处主任陈锋表示,吃透教材是最重要的。
“其实说到底,高考就是考教材。所有的考题都不会脱离教材。所以,学生一定要吃透教材,牢牢把握住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多做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教材。
”她还建议学生在最后的三个月里,采用四轮复习法,锻炼记忆的能力,温故知新。
市实验中学原毕业班班主任李老师对这一看法也表示赞同。
“其实现在很多学生存在一种误区,就是只知道埋头做题,使用题海战术,而基础知识却往往被考生忽视了。
实际上,基础知识才是高分的基石,必须踏实地掌握。
我认为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方法。题型的内容是可以变换的,但基础知识点是不变的,所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是根本。
学生应该留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基础知识,然后配合做题。在每一次测试练习中,适应高考的感觉,力争做到熟练解题。”
进一步夯实基础
强调双基,强调基础,进一步坚持以本为本,在《考试说明》的范围内组织复习,面向基础题,面向中档题,面向高考题中的前110分;应静下心来梳理课本,加强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生物学中的一些结论性语言要读背默,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以本为本:
①读:首先是泛读即通读课本,在读的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用笔画下来。然后是精读: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精读各个知识点,包括文字部分、插图、小资料、实验等。
②背:重要生物学概念、生理作用、生理过程、实验原理、方法等要背熟。
③默: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名词概念、结论性语句要经常默写,以确保准确无误,由此学会用生物学语言答题。
(2)形成网络:二轮复习应把三本书中的生物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归类、整理和提高,形成知识网络。应用脑图法、分支法形成自己知识网络图。
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
二是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NADPH、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C3C4植物、细胞质遗传、DNA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联结,或通过"具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