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让学习更加轻松,今天成都戴氏教育学校给大家带来了成都双楠附近初中培训中心电话,助力成绩拔高,衔接培优,学习更高效!
戴氏教育学校班型推荐
精品班组课:
① 每组3-6人,照顾到每位学生
② 师生面对面交流 享无限互动乐趣
③ 学习气氛浓郁 精力高度集中
个性化1对1:
① 上课时间自由,可调整
② 针对性强,为每个学生定制专属个性化学习方案
③ 学习精力集中、老师实时答疑
机械能分子动理论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②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5.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6.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也叫热量.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7.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水的比热最大.所以沿海地方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那样显著.
8.Q吸=cm(t-t0);Q放=cm(t0-t);或合写成Q=cmΔt.热平衡时有Q吸=Q放即c1m1(t-t01)=c2m2(t02-t).
9.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
10.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氢的热值(最大)是1.4×108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108焦.
初二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会“两头堵”的分析方法。
科学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科学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我们拿到一道题后,可以采用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剖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和控制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窗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利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随着学习过的知识增多,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你可以试着帮助记忆和理解,根据框架图绘制的文本和一些指导材料。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剖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疏散的概念体系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体系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用一半的努力得到两倍的结果。
兴趣和坚持
物理是很有趣的,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
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的简洁美、逻辑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更高层次的魅力就会吸引你欲罢不能,对这一过程同学们应该有思想准备,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是个苦差事,三分钟热度人人都有,难在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理解和记忆
经常见到身边的某位同学考试时填空、计算题都对,就是选择题一错一连串,原因何在?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这正是学习物理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
什么才算是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都能回答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例如“浮力”的概念,我们要搞清楚“浮力是什么?”“浮力怎么样计算”“为什么物体会受浮力”“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