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班:学习内容以课本为主,巩固课内基础知识,同时加强文言文字词理解与记忆的内容,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
达标班:学习课内重点古诗文,强化重点文言字词理解与记忆。训练各校阅读真题,在强化课内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
精英班:立足成都中考,提升学生语文素能,学习内容以阅读、写作为主。在基本知识扎实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课外知识拓展,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并拓宽阅读写作领域。
学霸班:首先夯实课内基础,规划知识体系。其次重综合性学习训练,按终点、常考作家、体裁排序,延伸课外阅读知识,提高对比阅读鉴赏能力。
考试前要这样准备:
考前一周,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些什么?
考试前一周——把错题(考试试卷优先)重新理下(家长可以协助),出份测试卷,给自己测下,要求要以满分目标去测试。如果来不及整理,可以用修正带在贴在试卷上,或者拍照截图,用PS统一汇总在一张图片里,给孩子进行测试。
其次,考试前一天晚上,看真题范文,积累常用的需要用的高级连接词(如递进词汇what‘smore、moreover等)、句型(如it’sadj+forsb.todosth等)、摘抄在字条上或者小笔记本上,并背下来,到考试前一直盯着它们看,加深印象。到考英语时,字条就不能带考场了,收起来,但脑子里还有这些短语和句型。所以卷子一发下来,可以第一时间把这些短语、句型写在作文那边的空白处,到后面看看能否用上,至少也能提醒自己,写作时要记得用这些高级词汇及句型。
各大题型解题步骤有诀窍
(一)听力
刚刚提到,把提前准备好的句型短语积累写好后,当然是先准备听力了。
听力前五题,题干短,如果发卷子下来到听力间隔时间长,可以先看后面的独白题。
到听力快开始了,再看前面5题。做听力,其实可以把听力当成阅读去做,只是文章是音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已。
很多孩子,在听听力时,觉得自己听懂了,就可以停下来休息。其实不然,要利用空余的时间去看自己前面没有看的题。
而在看题时,不是盲目去看,注意审提干,抓关键词,同时试图猜测听力文章会是什么内容,听的时候,带着疑问、猜测进行排除,选出正确答案。注意计算题以及连读、否定词等。
(二)作文
做完听力后,依然是去看下作文,先审好题,明确写作的要求。了解下作文的内容和思考下要求表达内容所需要的短语句型。带着这个疑问,去做其他题型。在做其他题型的时候,发现有好的句型,则可以划下,等着写作用。
(三)单拼
作文看完后,做单拼,单拼其实比较容易拿分,但碰到难的考试,到时候做单拼的时间有限,就会在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忘记要填什么单词。同时,单拼做完后,不会的,可以在做其他题型空余的时间里联想到。单拼做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先看谓语动词是否有,没有的话就缺动词,填谓语动词前,先判定时态;有谓语动词的话,注意填什么词性,搭配要合理。单拼10道题的考点一般动词、名词比较多,其次形容词、副词两个左右,最后就是代词、数词、连词会有一个。
误区
自己已经定型看书缺乏热情
-现象:
有些考生认为,就剩一个月了,自己的成绩已经定型了,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目前就是被动等待中考,心静不下来,也不认真看书。甚至有考生感到茫然,内心缺乏学习热情,被时间牵着走。
-专家观点:
现在正是激发斗志的时候。最后一个月,应该将中考重新梳理一遍,时间足够。每个学科最重要的考点再看一遍的时间刚好。
“现在最关键的是,让自己澎湃起来。”王浩建议,考生要做好迎战准备,让自己每天都在练习,都有小有收获,这样逐渐让自己兴奋起来。
误区
心情时有焦躁中考肯定会受影响
-现象:
有些考生现在会有一点焦虑,甚至焦躁,会出现看不进去书,一道题看很久,复习效率下降等现象,这让他们很害怕,觉得中考肯定受影响。
-专家观点:
“轻度焦虑很正常,不用过度担心。其实,与好的心理状态相比,更重要的是:答题状态!”
最后一个月,考生千万不能过紧,这样容易导致对题生厌、麻木,题拿过来看半天,反应不过来;也不能过松,不能让神经彻底松下来。要保持适度紧张。“最佳状态是,正常生活、学习的节奏,用正常心态,正常答题。”
误区
知识点复习差不多了
应该多做题
-现象:
临到中考前,一模、二模都已经结束了,部分考生会感觉知识点复习差不多了,应该多做题了,每天都做很多习题。甚至认为,做更多的题目,也许就会碰到中考试题,自己押题。
-专家观点:
“中考题原创居多,将来中考遇到的一定是新题。所以,你现在做的题,很难碰到中考题目。”现在考生最重要的能力,是知识迁移的能力,就是当你碰到新题目的时候,能从新题中分析出与你以往做过的哪些题目相近,从而把相关知识迁移出来。所以,现在做题的反思与回顾更为重要,否则做再多的题也没有用。
误区
最后一个月家长带孩子盲目补课
-现象:
最后一个月,有些家长不惜重金,不惜时间,给孩子找名师、专家补课,甚至请假参加一对一辅导等,希望可以为孩子提分。
-专家观点:
“不建议补课,尤其不建议盲目补课。如果明确知道孩子的弱项,比如哪一科的哪一部分知识点有不足,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请老师帮忙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很容易起反作用。”
王浩分析,补习过多课程,尤其最后一个月找新老师补习,容易打乱考生原有的答题思路。另外,许多考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想凭几堂课给孩子大面积提分是不现实的。“最后30天,应该是找准自己的问题所在,老师就可以帮你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