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科/多科目查缺补漏:
针对情况:学习能力强但没有养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没有完全吸收理解知识内容,知识点构架不完整,后期学习进度跟不上,缺乏考试技巧、解题方法,应试能力较差。
解决策略:采用1对1辅导,帮助学生理解与夯实基础知识,构架知识体系,开展综合性题型训练,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试技巧,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讲一、练一、会一”进而能够举一反三,专项指导专项训练,尽快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使学习成绩稳步向上并实现最后突破。
全日制管理
针对情况:家住地址远;基础薄弱,没掌握考试考点,没有完整学习系统、学习规划,个别科目瘸腿现象,成绩普遍低下,学习吃力,自主能力差,学习兴趣低落;平时家长比较忙顾不上孩子学习。
解决策略:采取全托管教学,结合考试大纲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夯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构架知识框架,教授典型题型,授课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监督、应试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典型题目和综合题型的能力。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知识考点从容应对考试、成绩得以突破。
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化学试卷中易、中、难三种程度试题的比例一般为8:1:1,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尤为重要。
第一步,对照课本进行知识点的回忆整理,不遗漏任何知识点,并对重点内容反复体会思考,加深理解。
第二步,认真研究近期做过的试卷,将错误的题目归类整理,避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第三步,实验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的难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可以说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中都加大了实验考查的力度,实验题都设法推陈出新,更加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题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基础理论和能力的支撑,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明确实验考查要求,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实验:①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②掌握使用仪器、实验操作的技能;③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常见气体,常见的酸、碱、盐等;④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⑤会解释结论,得出结论;⑥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等。
为构建实验基础知识板块,可采用两种方法复习:一是分散复习,在各章节复习中,注意认识实验装置的特点,实验成败关键,重要的现象,理解操作的注意事项等,要特别重视对重要实验的再现、升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二是集中复习,把实验分为专题来进行复习,可收集近期模拟试卷上的典型实验试题,进行实验的组合、变形,加以理解掌握,最终形成整个实验知识的框架和网络。
第四步,化学计算的复习。大家知道,化学计算对于中考来讲,计算的总体难度下降,但我认为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尤其是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复习时,首先应该将计算题中所包含的各种类型(如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原子的个数比、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进行知识的网络化;其次通过典型的例题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规范性(思路清晰、步骤规范、答案准确是解题的一般要求),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第三要关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各类产品标签相关内容的计算。
第五步,应对开放性试题。近年来,中考化学试卷中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有情景开放、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等。涉及诸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等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涉及的相关化学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可谓“起点高,落点低”、“看似难,做时易”。对于这类试题,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才能准确作答,切忌被题目的冗长叙述所吓倒。
调整状态,轻松迎考
(1)考前除了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不留“盲点”外,还要调整好生物钟。理化在下午2-4点钟开始考试,事先最好做些调整,将人的兴奋时段调整到下午2-4点,这正是多数人在一天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段。同学在家复习的这段时间,尽量早睡,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不宜再养成睡午觉的习惯咯。
(2)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品新鲜、清洁、健康。以蛋白质、豆类为主,不要过多摄入大鱼大肉。考试期间不宜吃得太饱,考试间隙可以吃一些糖果,迅速补充能量,稳定情绪。
(3)考前要熟悉考场和周边的环境,消除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巧妙答卷,事半功倍
进入考场选择合适的答卷方式也很重要。拿到试卷以后不要急于答题,先把试卷从头至尾迅速浏览一遍,对题量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对较难的一时还没有思路的题目,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可以先空下来做其他的题目,最后有时间再来攻破难题。
1、语序不对
(1)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
(2)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多层状语语序不当,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中心语,应改为“热情的同他交谈”)
(3)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2、搭配不当
(1)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2)她拍摄完这部影片,就宣布正式退出演员生涯。(动宾搭配不当,“生涯”不能“退出”)
(3)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非用十分的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关联词搭配不当,“非”与“才能”不能配合使用。)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鲁迅先生在斗争中创造了杂文,成了文学艺术中的奇葩。(缺主语,将“创造了”改为“创造的”)
(2)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缺谓语,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3)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缺宾语,在“肯吃苦”后加上“的决心”)
(4)其余这是过虑的想法。(多余,“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4、结构混乱
(1)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应该是“主要成分是……”或“是由……配制而成”,两种格式或选用一个)
(2)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两句话揉在一块儿说了,只能选一句说)
5、表意不明
(1)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会。(其他局领导是本局领导还是别局的领导,不明确)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是“幸免”,就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死难者”中的“一个”呢?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3、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显然有悖整个句子的意思,“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应在“赔偿”前面加上“责令他”。
4、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语文课下课后,黄晓静交给老师二篇课外完成的作文。
这个句子中数词运用不当,应把“二”改成“两”。如不说“二张桌子”“二盏灯”,而说“两张桌子”“两盏灯”。
5、从逻辑事理入手。中学课文虽没有章节专门介绍逻辑知识,但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