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了解孩子:面对面沟通,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完善测评
定制课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学科需求定制个性化辅导计划
针对性授课:资深教师根据孩子特点授课,专业团队贴身服务
成绩提升:抓住失分点,定期总结学习效果
数学学习方法
一、预习
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
3、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4、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着重解决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
二、上课。
1、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上课铃一响,就应立即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
4、听课要抬头,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5、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
6、要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7、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的“开场白”往往是概括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并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要讲述的中心问题,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老师的课后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精要提炼和复习提示,是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8、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记下来,供课后复习时参考。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1、反思
数学复习应是一个反思性学习过程。首先,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反思。本课、本单元或本章涉及哪些知识,有没有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其二,对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中学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反思一下学习中涉及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过,现在的运用与过去的运用有何联系、有何差异,有无规律;其三,对基本问题(包括基本图形、图象等)典型问题时进行反思。反思一下本单元有哪些基本问题,哪些典型问题,有没有真正弄懂弄通了,平时碰到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可归结为这些基本问题。其四,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准备一本纠错本,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最后,作为教师,更应该对所教的内容(知识的结构体系、思想方法、前后联系等)、教学过程(有无疏漏)、学生的学习情况(哪些内容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哪些学生可能需要个别辅导)等作一个整体的反思。
2、整合
数学复习应是一个整合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反思的基础上,一要梳理知识,理清脉络,教材每章后都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知识复习提要,我们应用好它,把它变为自己头脑中的清晰的知识结构图。二要有系统、多方位地去探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从数学知识中提炼、概括出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途径和手段。整合过程,就是一个把书由厚读薄的过程,是一个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重新组织所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建立联系、深化理解的再学习过程。
3、运用
数学复习应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是目的,运用是为了学习,即通过运用,达到深化理解、发展能力的目的。首先,应把新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其二,在数学解题学习中,要把审题、解题后的回顾、反思作为重点,在“前思后想”中总结相关知识的作用、意义,变潜意识运用数学概念、性质等为显意识运用,变盲目碰撞为有目的、有策略地运用,变机械性练习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的探究性解题。其三,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问题。